纺织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(2013年)
一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具备纺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,具有较强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,适应当前纺织生产、科研、教学等部门需要,能从事纺织贸易与检验、纺织信息管理、纺织产品开发、纺织工艺设计、纺织生产质量控制、生产技术改造、纤维材料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
二、规格要求
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纺织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,受到纺织品设计、纺织工艺设计、纺织品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,具有纺织品生产、开发与贸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。
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:
1.掌握纺织材料的基本理论,具有纺织品检测的实践操作能力;
2.掌握纺织品生产加工技术;
3.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;
4.熟悉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、政策和法规;
5.了解纺织品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,能进行贸易实践操作;
6.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。
7.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,掌握纺织CAD技术;
8.掌握一门外语,掌握一定的纺织专业词汇。
三、主干学科
纺织科学与工程
四、学制和学习年限
学制为4年,最长修业年限为8年。
五、学分与学位
在修业年限内,学生修满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191学分,其中通识课程平台48学分、特设课程平台18学分、学科基础课程平台46学分、专业课程平台79学分,方可申请毕业。符合学位授予要求者,经申请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
六、专业核心课程
纺织材料学、纺纱学、织造学、织物结构与设计、针织学,非织造学
七、学位课程
大学物理、高等数学、电工电子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纺纱学、纺织材料学、针织学、非织造学、织物结构及设计、织造学、纺纱工艺学(纺织品工艺设计与加工方向)、纤维复合材料(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方向)、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实务(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方向)、羊毛衫设计与制作(针织品加工与设计方向)
八、课程设置
(一)通识教育课程平台(48学分)
课程类别
|
课程代码
|
课程名称
|
学分
|
学时分配
|
考试课程
|
建议修读学期
|
备注
|
|||
总学时
|
讲授
|
实验
|
实践
|
|||||||
必修课程(42学分)
|
03
|
形势与政策
|
2
|
32
|
32
|
|
|
|
1-2
|
|
59
|
军事训练
|
2
|
2周
|
|
1
|
|
||||
20
|
军事理论
|
2
|
36
|
36
|
|
|
√
|
|
网络教学
|
|
03
|
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
|
3
|
48
|
36
|
|
12
|
|
2
|
|
|
03
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
|
3
|
48
|
36
|
|
12
|
|
1
|
|
|
03
|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
|
2
|
32
|
28
|
|
4
|
|
2
|
|
|
03
|
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
|
6
|
96
|
54
|
|
3周
|
√
|
4
|
|
|
07
|
大学英语
|
14
|
240
|
240
|
|
|
√
|
1-4
|
|
|
20
|
体育
|
4
|
144
|
|
|
144
|
√
|
1-4
|
|
|
13
|
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(Ⅱ)
|
3
|
48
|
38
|
10
|
|
√
|
1
|
|
|
54
|
文献信息检索
|
1
|
24
|
12
|
|
12
|
|
4
|
|
|
选修课程(6学分)
|
在“公共选修课程目录”中选读。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艺术教育类课程。不得选修与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同或近似的课程。
|
1-8
|
|
(二)特设课程平台(18学分)
课程类别
|
课程代码
|
课程名称
|
学分
|
学时分配
|
考试课程
|
建议修读学期
|
备注
|
|||
总学时
|
讲授
|
实验
|
实践
|
|||||||
必修课程(18学分)
|
|
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
|
2
|
32
|
|
|
|
|
1、2
|
|
|
大学生职业辅导
|
2
|
32
|
|
|
|
|
3、6
|
|
|
|
廉洁教育概论
|
1
|
24
|
12
|
|
12
|
|
3
|
|
|
|
新生研讨课
|
1
|
16
|
16
|
|
|
|
1
|
|
|
|
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
|
6
|
|
|
|
|
|
|
课外实施
|
|
|
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
|
6
|
|
|
|
|
|
|
课外实施
|
课程类别
|
课程代码
|
课程名称
|
学分
|
学时分配
|
考试课程
|
建议修读学期
|
备注
|
|||
总学时
|
讲授
|
实验
|
实践
|
|||||||
必修课程(42学分)
|
10
|
工程制图基础
|
3
|
48
|
48
|
|
|
|
1
|
|
10
|
制图测绘
|
1
|
1周
|
|
1
|
|
||||
10
|
工程训练A
|
2
|
2周
|
|
2
|
|
||||
13
|
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
|
4
|
80
|
50
|
30
|
(1周)
|
√
|
2(3)
|
|
|
02
|
高等数学B
|
8
|
128
|
128
|
|
|
√
|
1-2
|
|
|
02
|
线性代数B
|
2
|
32
|
32
|
|
|
|
4
|
|
|
02
|
大学物理B
|
6
|
108
|
108
|
|
|
√
|
2-3
|
|
|
, 02
|
大学物理实验
|
2
|
48
|
|
48
|
|
|
2-3
|
|
|
15
|
有机化学
|
4
|
64
|
44
|
20
|
|
√
|
1
|
|
|
10
|
机械设计基础
|
4
|
64
|
60
|
4
|
|
√
|
3
|
|
|
12
|
电工电子学
|
5
|
88
|
88
|
|
|
√
|
4
|
|
|
12
|
电工电子综合实验
|
1
|
1周
|
|
4
|
|
||||
选修课程(4学分)
|
15
|
染整概论
|
2
|
32
|
24
|
|
8
|
|
7
|
|
15
|
纺织厂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
|
15
|
外贸函电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
|
15
|
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写作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
(四)专业课程平台(79学分)
课程类别
|
课程代码
|
课程名称
|
学分
|
学时分配
|
考试课程
|
建议修读学期
|
备注
|
|||
总学时
|
讲授
|
实验
|
实践
|
|||||||
必修课程(59学分)
|
15
|
纺织材料学
|
5
|
96
|
64
|
32
|
|
√
|
3
|
|
15
|
纺织品检测技能训练
|
2
|
2周
|
|
4
|
参加考证
|
||||
15
|
专业英语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
|
15
|
认识实习
|
1
|
1周
|
|
3
|
|
||||
15
|
纺纱学
|
6
|
96
|
74
|
22
|
|
√
|
4
|
|
|
15
|
纺纱技能训练
|
2
|
2周
|
|
5
|
|
||||
15
|
纺纱新技术
|
2
|
32
|
32
|
|
|
√
|
6
|
|
|
15
|
织造学
|
5
|
80
|
72
|
8
|
|
√
|
6
|
|
|
15
|
织物结构与设计
|
4
|
64
|
56
|
8
|
|
√
|
5
|
|
|
15
|
纺织品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√
|
6
|
|
|
15
|
面料分析与工艺设计技能训练
|
2
|
2周
|
|
6
|
17-18周
|
||||
15
|
专业技能训练(分方向)
|
2
|
3周
|
|
7
|
1-3周,考证
|
||||
15
|
针织学
|
3
|
48
|
40
|
8
|
|
√
|
5
|
|
|
15
|
非织造学
|
3
|
48
|
40
|
8
|
|
√
|
7
|
|
|
15
|
专业综合训练
|
3
|
180
|
|
|
180
|
|
7
|
|
|
15
|
毕业设计(论文)
|
8
|
16周
|
|
8
|
|
||||
15
|
纺纱工艺学
|
3
|
48
|
48
|
|
|
√
|
6
|
纺织品工艺设计与加工方向
|
|
15
|
构成基础
|
2
|
32
|
16
|
|
16
|
|
5
|
||
15
|
色彩与图案
|
2
|
32
|
16
|
|
16
|
√
|
7
|
||
15
|
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实务
|
3
|
48
|
48
|
|
|
√
|
5
|
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方向
|
|
15
|
纺织品检验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电子商务
|
2
|
32
|
16
|
|
16
|
√
|
6
|
||
15
|
高分子物理与化学
|
3
|
48
|
48
|
|
|
√
|
5
|
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方向
|
|
15
|
纤维材料改性技术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纤维复合材料
|
2
|
32
|
32
|
|
|
√
|
6
|
||
15
|
羊毛衫工艺与设计
|
2
|
32
|
30
|
2
|
|
|
6
|
针织品设计与加工方向
|
|
15
|
针织工艺与设备
|
2
|
32
|
28
|
4
|
|
√
|
5
|
||
15
|
成形针织产品设计与生产
|
2
|
32
|
20
|
12
|
|
√
|
7
|
||
选修课程(20学分)
|
15
|
纤维物理和化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第5学期选8学分,第6学期选6学分,第7学期选4学分
|
15
|
纺织品营销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功能性纤维及制品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统计软件应用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针织物组织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纺织品商法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新型纺织材料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产品人体工学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仿真与仿生纺织品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新型纱线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服装概论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色织物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纺织CAD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实务
|
3
|
48
|
48
|
|
|
|
5
|
||
15
|
纺织品检验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纺织品商法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创造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成形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
|
3
|
48
|
48
|
|
|
|
7
|
||
15
|
针织工艺与设备
|
2
|
32
|
32
|
|
|
|
5
|
||
15
|
针织花型与服装设计CAD
|
2
|
32
|
24
|
8
|
|
|
6
|
||
15
|
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工艺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纤维材料改性技术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纺织品跟单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家用纺织品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产品开发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现代纺织科技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经编针织物工艺与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产业用纺织品
|
2
|
32
|
32
|
|
|
|
6
|
||
15
|
毛织物设计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浆料化学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15
|
专业阅读
|
2
|
32
|
, 32
|
|
|
|
7
|
||
15
|
纺织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
|
2
|
32
|
32
|
|
|
|
7
|
||
最低学分要求
|
20
|
|
|
|
|
|
|
|
1、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”课程中的实践环节3周,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,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行,全体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,分别安排在第1—3学年暑期。该实践环节必须进行考核。
2、体育成绩包括体育课成绩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。本科生修完4学分的体育课程,并参加国家体质健康测试,成绩均为合格者方能申请毕业。
3、“廉洁教育概论”强调教育性和全程性,强调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,采用课堂理论讲授、学术讲座和报告、课外专项活动等相结合的形式,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。课程教学活动应覆盖学生学业全程,循序渐进,逐步深入,潜移默化,不断强化课程教育性。“廉洁教育概论”在课程管理上归属政治学院(教学业务单位),教师的组成上,骨干教师以政治学院为主体,其他教师以辅导员为主体,骨干教师负责理论教学,辅导员负责组织教育活动,并进行考核。
4、工程认识是实践活动课程,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认识社会、了解工程,是了解社会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实际的有效渠道,属于通识教育范畴。该课程目前面向全校部分专业开设,时间为1周,可以分段灵活安排开课时间。
5、“新生研讨课”是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而设置的课程,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介绍、学科特色、学科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、专业思想教育等。以讲座形式开设,建议设3~5讲,主讲教师为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(须具有高级职称)、教授。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机动安排。原有的专业入门类课程,可并入新生研讨课,不再重复设置。
6、“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”包括学生社团活动,以及各类经学校职能部门审定的课外活动,各学院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,组织学生参加,经考核合格的,给予学分。考核工作由学院学生工作口负责,教学院长审核。
7、“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”包括学生参加学科竞赛、校级及以上机构组织的其他各类竞赛、创新训练项目、创业教育项目、职业资格认证等。由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,选定或规定具体项目和内容,并组织学生参加,经考核合格的给予学分。考核工作由学院教学口负责,教学院长审核。
8、各专业对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中的选修(包括方向模块选修)课程的选课规定(什么时候选、先修课程是什么、后续课程是哪些,学分要求是多少,等等作出指导性的文字说明。
9、各专业对各类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,如主要的内容、开设的时间、开设的场所(校内还是校外)、考核方式、特殊要求等等。
10、各专业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。